东北为什么曾经如此富强?
1、东北的富强是由来已久的.1925年,奉系军阀在第三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占领上海,这背后的基础就是东北的经济已经比肩江南,20年代末东北工业化水平已超过长江流域,张氏父子的新政使东北的民族工商业成为日本满铁附属地经济的威胁,这成为18事变的经济诱因。
2、东北地区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工业的重要基地,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依托民国和伪满洲国时期的基础,快速实现了城市化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如路灯、下水系统等。然而,苏联红军在撤离时带走了大量的铁轨和电线,对东北的工业基础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几乎将东北搬空。
3、古代时期:东北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里就出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文明之一,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辽金时期:辽金时期(916-1234年)是东北地区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
4、张作霖被炸死后,张学良宣布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军逃离东北。日本军队轻易占领了东北三省,缴获了大量东北军的战备物资,包括268架飞机、458架飞机发动机和46套外国进口的飞机部件。 当时,日本军队在中国作战的飞机数量不足300架。由此可见,东北军在空军方面的实力曾与日本空军相匹敌。
5、东北曾经是共和国的长子,确实在建国初期,东北很多能源的输出,使得国家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但是东北的经济在最近几年却下滑严重,最大的原因就是企业转型困难。在东北有很多大型的工业化城市,比如说辽宁的鞍山,抚顺黑龙江的大庆,鸡西,吉林的长春,都是这样的工业化城市。
战争建筑志——马里乌波尔亚速钢铁厂
1、战争的舞台上,近期最瞩目的焦点非马里乌波尔亚速钢铁厂莫属。这座庞然大物,其坚固程度堪比堡垒,俄军的猛烈攻势下,三天内推进380公里的战绩,足以显现它的棘手程度。
日本到了二战后期资源极度匮乏,那战争中的钢铁咋来的?
由于日本国内缺乏矿产资源,日本在发动侵略战争之后,就一直靠着掠夺和进口来维持侵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开始在东北掠夺铁矿资源提炼钢铁,当时东北的重工业十分发达,日本每年都能够从东北掠夺大量的钢铁。
第一种说法:日本为了自己保证军工业的生产,日军竟然凭着自己的打压势力居然在中国的占领区内,把中国老百姓家门上的铜锁、铁环都给撬走了。日本本来就是一个自然资源极其贫乏的海洋国家,它的矿产资源、钢铁、橡胶、石油大多都是来自于进口。因此,在战争方面,日本是一个缺乏后劲的军事强国。
由于日本矿产资源匮乏,日本自发动侵略战争以来,一直依靠掠夺和进口来维持侵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在东北掠夺铁矿石资源炼钢铁。当时东北重工业非常发达,日本每年都能够从东北掠夺大量钢铁。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大规模侵华,日军对钢材的需求日益增加。仅靠掠夺是不可能满足日本对钢铁的巨大需求的。
二是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较晚,钢铁工业的基础较差。1900年美国的钢铁产量已超过1000万吨,日本好不到一万吨。日本战时钢的最高产量是1943年的765万吨,美国则超过8000万吨。二战结束后,日本钢铁产量下降到1946年的56万吨,但是就是这一个先天禀赋不足的国家,用来20多年的时间,居然发展成了世界钢铁强国。
日本的兵力匮乏主要表现在重武器上,比如坦克,战舰。这是因为二战后期美国在取得了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制空权和制海权之后,对于日军的大规模封锁。而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其诸多资源无法通过海运运输,自然无法建造更多的重武器。
基本上整个亚洲都有日本侵略者的痕迹。因为在二战的时候,日本袭击了美国的珍珠港。因此美国开始封锁了日本的资源,特别是石油。可以说中断了日本的石油输出。所以,本来日本自然资源极度极度匮乏。再加上美国封锁日本的石油来源。导致日本的侵略变得很困难。
一战后德国崛起的3个因素?
战胜国对其在军事方面的限制有利于集中财力、物力恢复和发展经济。2战前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良好的劳动力素质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美国的援助,一战后的道威斯计划提供了必要的资本。4新的科学技术和设备的利用。
德国人民的志气和骨气也是其崛起的重要因素。面对战败和赔款的屈辱,德国人民表现出了不甘心接受现状的精神,这种精神推动了国家的重建和发展。 与中国历史上的某些时期相比,德国在战败后能够更快地恢复并崛起,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领导层的远见卓识和民众的团结合作。
一战没有伤害德国工业基础,相反刺激了重工业的发展。大量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没有在战争中受到损失。2,由于超级恐怖的通货膨胀让德国人民的财产一夜之间灰飞烟灭,全部变成了无产者,一张白纸好作画。财产的急剧损失客观上也刺激了德国人民艰苦创业的精神。
一:德国在战前的经济和科技的发达程度是他后来重新崛起的重要因素。二:凡尔赛条约的掠夺性虽然很强烈,但是各个列强在对于德国的赔款割地问题上各有打算,很多的款项到了德国发展起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得到落实,使得自己的经济积累和科技积累大多都用在了战后国家的崛起上。
第三点就是希特勒对于德国也有一定的帮助。虽然说希特勒可以成为整个历史的罪人,但是当时一战后的德国正是由于希特勒才加快了回复的过程。当时的德国虽然有外国的帮助,但是仍然爆发了经济危机,大量的工人下岗。这个时候的希特勒先是发行债券,然后又提出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政策方案,成功的缓解了德国经济危机。
德国在第1次世界大战之后能够迅速崛起,主要是由2点原因造成的。首先要明白当初虽然德国失败了,但是德国的基础非常雄厚。由于当时德国还是有着一定实力的,所以并没有那么容易被打败。第1个原因就是德国的教育体系比较完善,这就让德国当时拥有的人才非常多。
谁摧毁了中国的东北重工业基地?
大连是日本人在中国的战略基地,基础设施良好,工业底子胜过川琦和广岛。 刚建国时,大连是中国最大,也是保存最完好的重化学工业基地,其中原因我就不说了.关于大连的贡献,这里还要纠正一个历史的冤案.大家可能都还记得某位元帅在淮海战役之后讲的一句话:淮海战役是小推车推出来的。
本来就是为了战争威胁存在的战略工业基地,由于中苏关系正常化,对美政策绥靖化,和越南停战,基本没有战争威胁了,军转民不成功,东北一年只能生产六个月天寒地冻没有移民愿意去,导致衰败。
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历史可追溯至张作霖和张学良时期,他们在东北建立了一系列军工厂,为后来的重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在东北地区建立的工业基础设施也为后来的工业基地提供了基础。日本为侵略中国,大量开采东北的资源并建立工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利用这些工厂和工人发展了东北重工业基地。
张作霖和张学良统治东北时期兴建的许多军工厂,为东北发展重工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日本统治时期建立的工业基础。日本为了侵略中国,大量开采东北资源和供应军用物资,建了许多工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利用这些工厂和工人发展了东北老工业基地。
由此可见当时东北的经济已经超出内地一个档次。但是后来由于东北地理位置突出,战略不利,重工内移,渐渐衰败,到了九十年代已经趋于平庸~渐渐的东北开始称为落后的代名词,但大学教育的普及率仍是全国第一,文盲率中国最低。
东北工业基础是张作霖搞得,后来苏联援助中国放在东北也是因为东北工业化程度全国最高,铁路最多,可以很快发展起来,不要什么都撤日本人,日本占领东北总共才14年,没有张作霖留下的工业基础日本人也没有大作为。我觉得,东北的问题,主要还是国家政策的问题。
什么时候钢铁开始代替木材用于军舰制造?
1、年前后,随着英法对俄国的战争,著名的是克里木战争,开始出现了小规模的钢铁包甲,其龙骨仍然是木制,只是是在船舷外壳上包了铁甲。后来蒸汽汽轮机的发明,木制船就承受不了强大的动力,这时就出现了铁甲舰。
2、木质军舰指的是使用木材建造的军舰。在历史上,木质军舰被广泛使用,例如在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皇家海军就曾使用木质军舰来对抗法国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自19世纪开始,随着钢铁和混凝土等材料的出现,木质军舰逐渐被淘汰。
3、欧洲战场的海战不太了解。美日的太平洋战争中,日本的大型舰艇,航空母舰确实是木制甲板。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海战中也因为木制甲板吃了大亏。日本国土面积小,资源匮乏,连年的战争消耗又很大,钢铁属于核心资源,“好钢”当然要用在刀刃上,所以甲板就用木制材料代替钢材。
4、这是沿袭风帆战舰时代的传统,当时柚木是最好的造船木料之一。柚木的特点除了坚固耐久之外,最主要的优点是超强的抗腐能力。这对于在盐分极高 的海上航行极为重要。到了钢铁战舰时代早期,甲板仍然习惯用柚木制作,一方面柚木比钢甲板轻,另一方面易于更换,更主要的还是“惯性”。
5、而1863年7月4日,南北战争的双方都开始使用军舰对抗,给卡内基以警示:帆船时代已经过去了,钢铁时代即将到来。于是,辞职之后,他来到欧洲旅行,到伦敦考察了那里的钢铁研究所,果断地买下了道茨兄弟发明的一项钢铁专利,还买下了焦炭洗涤还原法的专利,他认为,这两项专利会带来源源不断的财1。
6、十九世纪的中后期,对于世界舰船发展来说,是一极为重要的阶段,几乎在后世所有关于军舰史、海军史的著作中都会或多或少提到这段多姿多彩的黄金岁月。